第一百五十九章我们是大清的俄罗斯族人(3 / 4)

是之前的承诺已经许了出去,断没有立即反悔的道理。

“姚大人,李大人,既然他们作出了选择,那么我尊重他们的决定。只是,由于民族习俗的不同,以及语言等交流不便,我希望能够在这里设立独立的民政处,巡警局以及其他公共机构,专门为俄罗斯人服务。否则的话,我很怕我们的侨民会遭到不公正的对待。”

古思敏继续强词夺理,依然不死心。

“哦,是的,我也考虑过了,我们将会在这里设立县治,成立独立的衙门,委派各级官员,这里头许多职务也会由俄罗斯族人出任。我们也会尊重他们的民族习俗与宗教信仰,在衙门里专门划分处理俄罗斯族人事务的机构。这些就不用麻烦总督大人了,在我们的国土上设立外国行政机构并且驻军并不适合,您这是在开玩笑吧?”

姚福升与胖叮当昨晚嘀嘀咕咕了好一会,眼下说话非常的随意,也很有底气。

陪同古思敏等人前来的一干军官也将头摇的跟拨浪鼓似地,都劝说古思敏不要试图在这里驻军。

他们可不想被派到这里,成为两国斗争的牺牲品。

过去,他们在江东圈了土地,分享利益,可是,眼下土地毫无出产,对于他们来说,也就成为了鸡肋。

国家民族的利益永远无法与个人利益相比,他们都不是热血澎湃的年轻人,而是一个个的老滑头。

古思敏哪里想到手下的军官们也会唱反调,让他只能草草的收回驻军的想法。

他也更加不会想到,这些军官们自身的安全受到了威胁,另外,他们也得到了不少的好处,比如参与远东的粮食贸易。

李安生派人跟他们一一接触过了,只要给出足够的好处,没有理由这些腐朽不堪的贵族军官们会拒绝。

在黑龙江强势崛起之前,东北的粮食贸易并不兴旺——当然这还暂时没有粮豆狂潮的刺激,粮食贸易的近半利润都进了日俄两国商人的腰包。

如今的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,在黑龙江的组织下,中国粮商基本垄断了大部分的粮食贸易,加上俄国自身的农业减产,使得远东的粮食贸易走俏。

李安生深知凭借他们目前的力量,还不能完全垄断粮食贸易,适当的分一点出去,也是好事。

凭借着这油水十足的粮食贸易,来腐化买通那些俄国官员与军队,许多过去想办却办不成的事情将会如鱼得水。

这个事实就是这么的讽刺,如今的俄罗斯帝国就如同当年的大清帝国一般,腐朽不堪,就连圣彼得堡,人们也常说,烂透了,只有大教堂门口的那个花园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