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零二章上海银行(5 / 6)

起来的,各省都不许私自处置,户部银行因为这一点而掌握了实权,与交通银行一起成为了中国两大银行支柱。

如今上海银行因为江南造船厂以及中华钢铁公司的关系,获得了掌握两江官库的权力,还能发行钞票,可谓继大清银行(户部银行)与交通银行之后的又一巨无霸。

1908年7月1日,户部银行改名为大清银行,资本增至白银1000万两,其中分为十万股,分别由国家和私人各认购五万股。

这倒是清朝比较进步的一个地方,大清银行实际上是中央银行,但是半数为民间股本,具备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两大职能。

如今上海银行的股本为三千万两银子,整合了江浙沪十余家银行,二十多家钱庄票号,目前正在北京、天津、汉口、江宁等地积极设立首批分行,成为了一个庞大的金融霸主。

李安生明确规定了上海银行的十大业务:1、短期拆息;2、各种期票之贴现或卖出;3、买卖生金银;4、汇兑划拨公私款项及货物押汇;5、代为收取公司银行商界所发票据;6、收存各种款项及保管紧要贵重物件;7、放出款项;8、发行各种票据;9、外汇汇兑;10、出口押汇。

上海银行发行的钞票也照搬了黑龙江工商银行为东北发行的钞票,同样使用了各种造币新技术,发行各种与银元同等价值的银元面值钞票,有一元、二元、五元、十元、二十元、五十元与一百元面值。

最起码在两江范围之内,要迅速普及流通上海银行发行的钞票,清朝想要统一币制不太容易,李安生也不想当那个出头椽子。

各省督抚之所以牢牢把住货币铸造权,“抵制”中央统一币制,主要原因是铸造利益在各省财政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。本来清政府建立“解款、协款”制度,即由中央来控制各省的财政收支,实行中央集权。太平天国时期,各省的财政实权落在督抚手中,其结果导致了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的完全瓦解。

各省拥有不受中央控制的各种收入,而其中货币发行的收入占重要比例。

于是各项陋习沿袭下来,朝廷也是无可奈何,大清银行已经是向前了一大步,如今上海银行来继续推动,也分了一杯羹。

之前朝廷急着想要进行币制改革,是因为巨大的磅亏,以及混乱的币制。

但银价在1903年初暴跌后逐渐呈现上升的趋势,1905年平均一海关两等于36.1便士,1907年等于39便士,维持在比庚子赔款的基准汇率36便士更高的水平上。虽然可能因为银价的变动而有其他损失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