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零三章对民族工业的扶持(2 / 7)

。我说,朱兄,怎么样,你们求新造船厂也能插一脚吧?”

一位华人船舶修造厂的老板朝着朱志尧挤眉弄眼,在他看来,求新造船厂的好运气又要来了。

朱志尧的发迹简直让人眼红,虽然求新两家工厂负债率高达百分之一千六百,达到一个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地步,但是,求新造船厂有着无比的运气,首先是吉祥银行给出的信用评级,又有上海银行的融资保证,还有江南造船厂的船舶业务分包,等等。

美国又来了两艘两千多吨炮艇与驱逐舰的单子,江南造船厂将大清海军的10艘1000吨炮艇的单子转了一半给求新造船厂。

这实在是让人眼红啊。

别说是朱志尧,很多人都能预见到江南造船厂的远大前程,甚至是上海造船业的一次莫大机遇,关键是要在这次机遇中找准时机,在大机遇中找小机遇。

求新造船厂喝粥,他们喝点粥汤,也能乐上一阵。

朱志尧这些日子忙着跟一帮工程师研究燃油锅炉呢,江南造船厂的燃油锅炉厂以及舰炮厂、柴油机厂等都是独立运营的,朱志尧也在燃油锅炉厂入了一股,没别的,求新造船厂之前在燃油锅炉上的研究很有成果,为李安生所看重。

其实中国人的头脑很聪明,要不是工业基础薄弱,只怕民族工业早就发展了起来。

上海的许多小型机械厂都很有独到之处,比如几家研究内燃机的工厂很有独到之处。

有些技术甚至可以说领先世界,只是没有办法将他们变为资本,变为动力,就这么的消散、遗忘,很是遗憾。

李安生在江南造船厂的例子之下,提出了发展实业奖励,凡是在科研上有创新有成果的华人企业,都可以凭借这些技术获取科研补贴,以及税收优惠。

他也将积极帮助这些企业将有用的技术拿到国外去申请专利,并且给予贷款,提高信用评级。

科技是第一生产力,但是,也要将这些科技转化为动力才行,要给它们舞台,给他们用武之地。

李安生本来就在为了燃油锅炉以及蒸汽轮机发愁,这技术得到之后,多久才能自己制造出来,在功效与质量上达到德国水平。

可看到了上海几家民营机械厂的技术水平之后,他忽然有了信心。

甚至是柴油机的研发,他决定同时交给几家民营机械厂。

他甚至认为,上海的民族工业科技水平要超过日本,日本只是凭借着生丝与棉纺织品的出口,一个刚刚起步的工业国而已,根本就无法与人口基数大的中国相比。

当然,要是中国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