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零四章关于造舰(5 / 7)
带鱼雷,用于攻击敌舰。德国海军发展的同类型的军舰则称为大型鱼雷艇。
随着更多的驱逐舰进入各国海军服役,驱逐舰开始安装较重型的火炮和更大口径的鱼雷发射管,编队使用的驱逐舰已经成为海军舰队的主要突击兵力,打击敌人鱼雷舰艇的同时还要对敌舰队实施鱼雷攻击。
事实上,从本质而言,驱逐舰就是一种大型的鱼雷艇。
李安生推断,将来驱逐舰的用途将会越来越广泛,因为这种舰只的适应性相当强大,比如他“设计”的这款驱逐舰,采用了德国提供的燃油蒸汽涡轮机动力装置,这种技术也将在李安生到达德国之后,转交给中方。
这款吨位并不大,但是动力充足的驱逐舰航速将超过35节,携带鱼雷和水雷,进行舰队警戒、布雷以及保护补给线的行动,并装备扫雷工具作为扫雷舰艇使用,甚至直接支援两栖登陆作战。
加入中日开战,商队护航,突破日本海上封锁等重任将交给它们来完成,有了两艘战列巡洋舰当刺客,日本很难彻底封锁中国的海上交通运输线。
对于萨镇冰,李安生的印象,还是来自于后世的电影电视《北洋水师》,那位豪爽爱酒地蒙古汉子。
实际上,他出身于著名的福州色目人萨氏家族,其始祖为辅佐元世祖经略吐蕃有功的色目人(属西突厥部落葛罗禄)答失蛮,元代中期赐姓萨,后为蒙古族同化。
萨镇冰不尚空谈,到了高昌庙之后日夜钻在船厂,将所造舰只的各项参数摸的一清二楚,同时他也亲自指导南洋海军官兵练习航海驾驶技术以及演放鱼雷、打炮靶、备战操练等战斗技术,让李安生颇为放心。
将江南造船厂的造舰交给薛策与萨镇冰,他才放心的赶赴欧洲,帮助中国实现那宏伟的主力战舰梦想。
他们并不清楚,在他们踏上邮轮的那一刻,整个世界为之瞩目,这代表着中国重新走向复兴的第一步。
在甲午战争失败后,清政府深知海军的重要。于是仍四处购舰,掀起了清朝第二个购舰潮。
但是,这还远远不能看到中国海军复兴的希望,在这个战舰即为国家地位与实力体现的时代,只有主力战舰才是主流。
尤其是无畏战舰出现后,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,日本也清楚的认识到了它号称世界第三实际世界第四的海军吨位,在时代的潮流之中,将会越来越不可靠,那一大排的前无畏舰,都将是坑爹货。
所以,日本迅速的开始了造舰之路,从自己毫无能力建造全部向英国订购,到自己半买半造第一款“河内”级战列舰,结果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