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三十章最后通牒(4 / 12)

民兵后备役体系。

别说兵力不够,军械物资供应不上,光是庞大的军费支出,就让东北难以为继。

这军械无法自产,只能外购,如此一来,又是一大笔的支出,另有军队所需的各种物资被服等,光是直接花在军械物资上头的,就是一笔大数目。

日俄战争,俄国花了十亿两银子不到,日本则花了十二三亿两银子左右,即便这次对俄作战,规模要小于当年的日俄战争,但是数亿两银子还是要的。

当时日本获得战争胜利,说到底还是资金的支撑,英美借给日本贷款共4.1亿美元,约占日本军费开支的40%。

而东北要对俄作战的话,上哪去借钱?

要是也能借到哪怕只是三四亿两银子,吴禄贞作为东北保安副司令,参谋总长,也敢打上这一仗。

毕竟有时候战争不能以军费来衡量,如果打赢了,即便没有战争赔款,光是拿下中东铁路以及西伯利亚铁路的外东北段与远东段,就能够弥补大笔的军费开支。

中东铁路真要拍卖的话,两亿两银子还是可以筹集的,而海参崴到赤塔筑垒地域的铁路同样能够拍卖,而且不在中东铁路之下——李安生提出的战争首期目标,便是夺取中东铁路,最终目标是拿下海参崴以及双城子、海兰泡等要塞。

占领远东以及外东北的土地,不动员三十五万人以上的兵力,根本就无法满足战争所需,这正是吴禄贞判断战争军费将会严重超标的根据。

吴禄贞的意见,是将买卖城变成绞肉机,在这里进行拉锯战,反复消耗俄军的有生力量,延缓沙俄的军事动员。

毕竟形势对沙俄很不利,如果同时在满洲里、绥芬河、海兰泡等地开辟战线,那么就无法集中兵力,东北军同样要面对这个问题,但是胜在本土作战,后勤补给线便捷,而俄军则只能通过西伯利亚铁路反复的运输物资与兵力。

更何况,俄军还不得不重兵把守哈尔滨,凭借东北的铁路破袭能力,只能在固守哈尔滨的同时,与铁路破袭武装进行争夺,说不定苦心经营的哈尔滨都要给打残掉。

俄国也并没有全面开战的勇气,日俄战争的惨败,损失巨大,国力大伤,引起俄国各族人民的愤怒,使得许多大地主、资产阶级甚至是贵族对沙皇政权离心离德,爆发了各种革命,使得俄国的元气到现在还没有恢复。

其实俄国之所以敢主动发起进攻,就是因为算准东北同样不敢扩大战争规模。

吴禄贞判断俄国的战争目标是扶持蒙古独立,并且通过张家口到库伦的铁路以及正在修建的恰克图到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