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七十六章庞大的计划(3 / 6)
易所,让华商企业都能逐步上市融资,得到全社会的助力。”
的确,光是凭借拨款、贷款等方式,根本就无法满足大型工程大型项目的资金需求,也不稳妥。还是上市融资比较有效果,虽然比较新式,但是最起码已经有了橡胶股票的先例,上海富余资本对于橡胶股票的追捧,也让李安生看到了在上海成立证券交易所的契机。
虽然橡胶股票崩盘之后,会极大的打击上海的投资股票热情,但是低潮之后正式一个破而后立的良机,若是上海的证券交易所在现在开业,股票上市,很容易给热潮吞没,外国资本兴风作浪,扰乱整个市场秩序,如此反而得不偿失,李安生不想去凑这个热闹,还是低调点好。
开始股票市场必定萧条,但这正是李安生所需要的。
这对一些小型民族工业是很有好处的,也让他们多一个融资渠道。
除了向亲朋好友借债,银行借款也是民族工业开始常用的融资渠道,但银行的基本做法是“嫌贫爱富”,以风险控制为原则,这是由银行的业务性质决定的。
对上海滩的华商银行来讲,由于资本薄弱,它主要是针对熟悉的企业有信誉的企业,包括同乡等各种关系户,它一般不愿冒太大的风险,因为银行借款没有利润要求权,所以对风险大的企业或项目不愿借款,哪怕是有很高的预期利润。
相反,实力雄厚、收益或现金流稳定的企业,比如打出名气的,虞洽卿、张謇之类,是银行欢迎的贷款对象。
因为以上特点,银行借款跟其它融资方式相比,条件苛刻,限制性条款太多,手续过于复杂,费时费力,另外主要也是借款期限相对较短,长期投资很少能贷到款。
即便能贷款成功,对于一些想要大跨步发展的民族工业来说,额度相对也小,通过银行解决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全部资金是很难的。
特别对于在起步和创业阶段企业,贷款的风险大,是很难获得银行借款的。
像朱志尧,即便有了那份两条3000吨海轮的订单保证,华商银行依然疑虑重重,不敢一下子贷出与求新机器厂资本额度相当的资金,还是李安生替朱志尧介绍了吉祥银行,才借到了款子。
“其实上海、江浙等地的富余资本很多,大部分都要么存在外国银行,要么放在地下银窖里头家中库房里头,只有小部分在华商银行、钱庄都金融机构之中。如何将这些富余资本从外国银行挖出来,从国民手中挖出来,加以利用,就要想各种办法。中国通商银行、四明银行、浙江兴业银行等十余家华商银行与钱庄、票号,准备联合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